【读书】上帝的笑声

读完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合书闭目,心有感慨,不免思考,随自嘲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1193-1024x768.jpg

这本书还是女儿利用暑假去清华园学习时在照澜院买的,也不知道女儿是否记得这本书了。书在我的书架上很久了,因为一旦是自己的,反正就在那里,拖延读它就很自然。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1188-1024x768.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0906-1024x768.jpg

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一九八五年五月获耶路撒冷文学奖,他发表演讲时说:我是以“小说家”的身份来领奖的,不是“作家”。他在颁奖典礼上讲话:我很喜欢一句犹太谚语:“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这句谚语带给我灵感,我常想象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有一天突然听到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就呱呱坠地了。小说艺术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

他接着说:为什么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呢?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愈远。人们愈思索,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就愈远。因为人从来就跟他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样。当人们从中世纪迈入现代社会的门槛,他终于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堂·吉诃德左思右想,他的仆役桑丘也左思右想。他们不但末曾看透世界,连自身都无法看清。欧洲最早期的小说家却看到了人类的新处境,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艺术,那就是小说艺术。

昆德拉说,在福楼拜的小说里,愚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他一定是认同这点的,才确定小说艺术就是上帝的笑声。小说艺术其实正代表了欧洲的艺术精神。而欧洲文明的珍贵遗产—独立思想、个人创见和神圣的隐私生活。小说是个人发挥想像力的乐园。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但人人有被了解的权利。小说是门受上帝笑声启发而诞生的艺术。我明白了,只有在小说里,可以赤裸裸地暴露人性的本质,和那些没有理性的行为。

那些自认掌握绝对真理,根正苗壮,要求人人统一思想的人,是从未听过上帝笑声的人。因为能听到上帝笑声的人就不会愚蠢到逼迫人人统一思想了。回顾历史,没有听过上帝笑声的皇帝、国王、主席之类的真不少。瞧瞧近代史上那些由自作聪明的人掀起的各种政治运动,现在看来,大多是愚蠢之极,危害至深。而且,“那些既不会笑又毫无幽默感的家伙老是虎视眈眈盯着我们。”

《纽约时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新闻周刊》:昆德拉把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幻抒情和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

昆德拉先后获得了捷克国家奖、耶路撒冷文学奖、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以及捷克国家最高奖项~功勋奖。他是世界上伟大的在世作家之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类是必须思考的,只不过各人思考的结果不同。思而不得,就会学习。“人们愈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就愈远。” 要承认人与人是不同的。

从这本书的前言里,我更理解Kitsch这个词的含意,“在大众传媒无所不在的影响下,我们的美感和道德观慢慢也Kitsch起来了。” 今天依然。

女儿曾劝我写小说,我从未有胆量、时间、和计划去写。但我相信我听过上帝的笑声,我也相信某一天我会写出想写的小说来。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0911-1024x768.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0875-1024x768.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0878-1024x768.jpg

今天是520,正逢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哇,这日子让我想起来,我拥有星游天下~这个空间已经一年了。我无法游历天下,能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可以任我心游天下,我心怀感激。下面链接是我的第一篇短文,里面的图片是我种的朱顶红在2019年开的花。此文无意中选用了朱顶红2020年开的花,当我添好图片,再回看下文,方觉巧合,一切都是缘分。

http://gx.u-ch.com/?p=42

 

【星星图文原创】

【读书】轻盈的负担

我不记得这是第几遍拾起《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了。过去几次都是读了一半就放下了。这次因新冠病毒造成的居家,时间多了,清晨有了读书时间,我利用每天的这段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我知道,我现在的读后感一定同过去读这本书的感觉不同了。岁月沉淀,阅历丰富后,回头去看,才会有年轻或与身在其中时不一样的感受。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E1994-1024x768.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1968-1024x768.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1970-1024x768.jpg

捷克这个国家同许多国家一样经历了痛苦的磨难。在“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期间、在苏军占领期间,人们都经历了什么样的折磨呀。疯狂变态的心理、复杂诡异的人际关系、压抑困惑的生存环境、颠倒是非的社会现象、没有人身自由、被迫采取的生存方式、……,让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多么压抑,难以舒心和快乐。我读到那些内容时真的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里。

米兰·昆德拉以独特的笔法深刻地刻画了主人公托马斯和特丽莎俩人,以及他们身边的人。学过哲学的昆德拉夹叙夹议,将那个环境中人的百态以及那个时代的各种烙印揭示在读者的面前。我除了非常同情两位主角的遭遇外,欲不喜欢书中的任何人。我痛恨托马斯这个可怜虫的乱性,他的乱性导致特丽莎轻易地离开苏黎世回到布拉格,也导致了托马斯这名出色的外科医生不得不就此放弃医生的职业回到布拉格,以替人擦玻璃为生,最后躲到乡村开旧卡车,最后双双车祸丧生。无论人在热土故乡还是在异国他乡,若不是大环境逼迫,自我选择生活的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实质上人性的高尚品德是至关重要的。

昆德拉在托马斯身上揭示了人性中存在的一面,有良心,但是任性、不负责任、无拘无束、性欲旺盛、得过且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能力抵抗占领者,所谓革命的恐怖主义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中国的某些极左时期。人的善良、纯洁、信任、道德和真诚被压抑着,促成人们心理变态地成熟。防备、自私、猜疑、告密、背叛、诬陷、栽赃,让多少人命丧黄泉或被迫害致死。以革命的名义犯下滔天罪恶,多么令人发指。

全书与其它书籍不同之处还有,作者竟然两次以《轻与重》、《灵与肉》为章节标题。在配角萨宾娜身上着墨不少,甚至是在描写她的章节内提到并重复本书名。“我们说,有些事成为了我们巨大的包袱。我们或是承受这个负担,或是被它压倒。我们的奋斗可能胜利也可能失败。那么萨宾娜呢?” “她的人生一剧不是沉重的,而是轻盈的。大量降临于她的并非重负,而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昆德拉接着议论:“推动我们一切行动的东西却总是根本不让我们明了其意义何在。萨宾娜对于隐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无所察觉,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不就是目的所在吗?”

昆德拉在告诉人们,不是沉重的压力能压垮一个人,有些不为人知的、轻盈的负担也让生命不可承受。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E1988-1024x768.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E1990-1024x768.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1991-1024x768.jpg

可悲的是,许多行动的人,根本不知道其行动的意义何在。

 

【星星图文原创】

【读书】把春天吵醒了

我晚上总是睡得太晚,所以早晨醒来点灯看书成了习惯。大部头书从国内背回来,翻的兴致都没有,短篇简单的倒是愿意翻看。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0899-1024x939.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0871-1024x768.jpg

2020年的春天是新冠状病毒到处蔓延虐世的春天,是这个可恶的病毒将这个春天吵醒了,让本该在公园里蹦蹦跳跳的孩子们不得不待在家里,因为病毒公园被迫关闭了。让本该在植物园赏花的老人不敢出门,因为病毒最欺负老年人。……。

正是这个春天,我断断续续看完了著名作家冰心早期写的一系列短文。感觉着她对少年时的回忆,旁观着她从青年走来的心路,以及对小朋友的殷殷期望。实话说其中真没有我被感动的文字,有喜欢的短文谈不上非常喜欢,却感觉文字清新自然。总体感觉,冰心的一篇篇笔记、散文,直述的记录、短暂的回忆、翩翩的浮想,简约而朴实,加上自己的简短评论。像她的笔名一样,一片冰心在文字之中。名作家之所以成为名作家,也因为如此吧。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0854-1024x768.jpg

冰心写于1920年的《一只小鸟》,细致地描述一只小鸟出世后的快乐和悲惨的结局。孩子的恶作剧让一只还没有长大的小鸟一下子结束了生命,同时毁灭了一个快乐的鸟家庭。“那些孩子想要听它的歌声,却不能了。”我想读了冰心这篇短文的孩子,是断不会再打鸟了。

让我忆起作家孙犁笔下的《黄鹂》:“有一天,我发现有两只黄鹂飞来了。” 自此,他说:“观赏黄鹂,竟成了我每日必上的一课。一听到它们的叫声,我心里就很高兴。” 最终也是因为有朋友想打鸟,吓跑了那对快乐的黄鹂。

从这样一个一个小故事里,看出作者善良的心地,对人生的理解,以及对大自然的爱,很多作家都是如此。

我去过冰心在福州三坊七巷的故居,一座干净整洁很可观的庭院。我也知道冰心对大海的热爱,这与她父亲是一名军舰舰长和海军军校创办者有关,与她从小在海边居住过一段时间有关。所以她说:“我一想到大海,我的心胸就开阔了起来,宁静了下去!”

我喜欢冰心1920年写的短文《笑》,非常短,却让人理解那种情愫。雨夜之后,墙上一幅安琪儿的画,令她浮想联翩,因此忆起另外两张偶遇的笑脸,竟然让她“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境,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我很惊讶冰心在1931年写出的《分》一文,写作的角度竟然如此大胆奇特。文字非常形象地描写了以第一人称“我”出生的过程,和几乎同时分娩的另一个男孩出生后在医院婴儿室里的交流,还有离开医院后在家门口的遇见。过程逼真,让人惊讶。也让我更确信家境或父母所处的阶级成份或社会地位对孩子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我猜那时的冰心已是有过亲身分娩经历的母亲,才能以一个婴儿的口吻写出那么详细逼真的分娩过程。此文给我以写作角度的震惊。

我比较喜欢她在1944年写的一篇散文《谈生命》,她将生命比喻成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很形象、有思考、含哲理、有小结,是一篇很不错的短文。那时没有现在那么丰富的信息。现在各种鸡汤文字漫天飞,抄袭转载文字更泛滥,都远不及那个年代一篇安静的、发自内心写出的短文。“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她提醒我们:“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引人思考和铭记。

《好妈妈》是冰心在1955年写的一篇文章。年轻的母亲看了应该明白如何教育孩子,懂事的孩子看了可能会明白如何帮妈妈分担家务。一篇看似回忆少年时的经历,如今也算是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

很有名的《小橘灯》是冰心1957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美好的事物、人物和希望往往通过一件很小的事,被记忆被传诵。

感觉冰心早期的文字很自然从内心流出,一桩小事,一个人物,都跃然笔下,清新隽永。读了她的文字,能感觉到她内心世界是丰富的,情感是细腻的,遇事会思考。

冰心的一生比起同时代的很多人,算是很幸运的,婚姻家庭也都很好。她的作品也一直会被孩子们或大人阅读或流传。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以冰心先生1924年在美国养病期间,写给国内的小读者的《通讯十九》中自己的体会来结束我的读后感。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0870-1024x768.jpg

向令人尊敬的冰心先生致敬!

 

【星星图文原创】*除第一张图片翻拍于书中插图外,其它均为我种的鸢尾花。

 

【读书】花裙子随风鼓胀

读书使人充实、使人望远、使人联想、使人丰富、使人反思、使人进步。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0946_副本-1024x768.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0947_副本-1024x768.jpg

世界上的书很多很多,有人建议小学生可选读合适的中外名著、名人传记、科普书籍等。而对一个成年人来说,爱读什么就读什么吧。当今时代读书不是工作需要就是兴趣爱好了。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0944_副本-1-1024x768.jpg

如今的我已很难像少年时如饥似渴地寻找书籍来看,已很难像青年的我去用一半的工资买书订杂志,已很难像中年的我特地跑新华书店去购买一本黄仁宇的《黄河青山》,千里迢迢背回美国。如今的我不老却已很难刻意去找一本书来读。闲时读书,全是随缘了。进图书馆看到什么可意的书借回来,或是从某书中关连到另一本书,或提及哪位作者,我会再找来看看。女儿倒是简单,看到她喜欢的书,网购就是,家里书架、桌上、地上堆的都是书。每次去她那儿,我总会带本书回来看看,好像为她腾出空间似的。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说的很对。读一本优秀的书,有时我的心能被书中的某个情节深深触动。读一本好书,我不仅走进了作者的世界,汲取了作者的知识,感受了作者的灵性光辉,更开拓了自己的思维。

最近读席慕容的《写给幸福》,里面有一篇她读王鼎钧《山里山外》的读后感《纯金的心》。我没有看过《山里山外》,无从评论。巧的是,我最近才看了王鼎钧的散文《那树》。 “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它美化城市、清洁空气、庇护人类和蚂蚁鸟儿等小生灵,默默地满满地付出。但是 环境的改变,城市的扩张,人类的索取。最终,那树被人们无情地用“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作者以那树的遭遇托物寓意,揭示人们向大自然索取、破坏环境的无情行为,提醒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我没有读过王先生的其它作品,仅仅从这篇散文中就能了解作者的心思、修养和文采。席慕容说:“我向这样的一支笔致我最深的敬意。” 我会留意再寻王鼎钧先生的作品来读。

从席慕容的散文《相见不恨晚》中,又知道了另一位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晓风说:“然而,对我这样一个成长于二十世纪中期的女子,读书和求知才是我的秋千吧?”  “嘿!知道吗?秋千不算,春天不算,那女子绣花的裙摆不算,真正要随风鼓胀的,是生命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追求,所以,读书和求知才是我们真正的秋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自己大胆地抛掷出去。”

说得很形象,很合意,也喜欢这样的比喻。让我回味小时候在秋千上荡来荡去、越荡越高,好像就要飞起来的感觉,风呼呼地扑在脸上,花裙子随风鼓胀。原来,我们这一路都是荡着秋千走来的。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0942_副本-1024x768.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0943_副本-1024x801.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0940_副本-1024x768.jpg

我喜欢荡秋千,只要在秋千上荡起来,我的花裙子就会随风鼓胀。

生命和记忆之火不息,读书和求知的秋千不止。

 

【星星图文原创】

【读书】乡关何处

在我看来,《写给幸福》的作者是位幸福的人。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4714_副本-1024x768.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E3408_副本-1024x679.jpg

她拥有很多作家甚至很多人没有的财富。那就是她有爱她的父母、有良好的教育、有幸福的爱情,有美好的家庭、有良好的环境,有非常的才华,有细腻的感情、有恰好的时机……。所以她~席慕容写出了这本散文集《写给幸福》。

这本《写给幸福》是先生从本地图书馆借来的一本崭新的中文书。我读过席慕容的诗,还没有读过她的散文,很想读一读。因此,这本借来的书续了又续。这儿的图书馆真好,如果没有别人预定这本书,你可以续十次。

我读书的时间是清晨醒后,在灯下读一会儿。因为中间穿插了别的书,断断续续,至今还没有看完。开始的几篇感动不了我。随手翻到最后一章里《异乡的河流》,这一文里席慕容 “有一个旧日的故事,在心中念念不忘…。”

她以她特有的细腻笔触和浓浓深情表达了悲伤和渴望、时光和生命、幸福和满足、乡情和眷念,这些情愫打动了我。少年辗转的愁滋味,婚姻美满的幸福,父女之间的深情,乡关何处的迷惘尽现眼前。让人同情、羡慕、理解、同感。在“乡关何处”里,那位同座女子的“…去好好看了一次我父母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不一定是他们的家乡,而是那整个地方的感觉。好像非要这样走一趟,才能重新回到瑞士,重新生活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你明白这种感觉吗?”那段话使我赫然清醒,我太明白这种感觉了,我们曾经做过同样的旅行,就是因为非要如此,才能排解心中的伤痛,才能回到正常的生活之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母亲走了后,我们姐弟仨非要回母亲的家乡,走走母亲多次走过的小路,看看母亲曾经熟悉的环境,听听母亲故土的乡音。我也理解蔡老师走后,她的女儿为什么会回到母亲的家乡看看,与她母亲家的亲人见见。人类类似的感情是不分国界和人种的。席慕容的笔触能感动我,也是因为我们对亲情对故土有同样的感受。

我先看了后记,后记里陈述了一个蒙古马的真实故事,那是一个多么让人心疼的故事,那是一匹多么让人心痛的蒙古马,独自从越南历经想象不到的艰难困苦,重返蒙古大草原。这匹马的经历让我联想到《热爱生命》里主人公的经历。我为那匹在他国能从陌生人群里识别出,一位身上带着北方故土蒙古气息的来宾并上前流泪的马儿而盈眶,我更为那些远在他国永远回不去的马匹感到难过。如果它们的智慧里没有那对北风的依恋和没有对家乡的浓情,就好了,可惜它们确实是对家乡那广阔的草原有浓郁乡情的马。这样的马匹怎么也不该被当作礼物赠送出去。马都如此,那多少漂流在外的人哩?同理,如果感情麻木一些的人也就不会为离乡的感情而悲伤,而感情细腻敏感的人忍受的痛苦则会更深更重些。

我第一次读席慕容的散文,也初次知道她首先是为画家,其次是诗人,最后才是散文家。我从她的文字里读出了浓浓的乡愁,读出了人生中许多细小的感情。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4259_副本-1024x768.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4258_副本-1024x768.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6096_副本-1024x584.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6100_副本-1024x768.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E4338_副本-1024x768.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E4869_副本-1024x768.jpg

这个夏季,我在书中邂逅了一位心如夏莲般的女子。

 

【星星图文原创】

【读书】老树无瘿

那日去了华人居住密度高的区域图书馆,里面竟然还有最新的中文书,随手借了一本我不知名的杨葵的《不经意》。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5425-1024x768.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5430-649x1024.jpg

作者自序:“过日子,流水一样,一泻千里,得失成败都是不经意。不经意地读书,有些不经意间生发的感想,就写下来,就有了这本书。” 睡前翻翻作者不经意写下的文字,感觉不错,闲暇继续翻读。读到其中一篇《老树的江湖》。

近年,老树的绘本挺得人喜欢,我自然也欣赏过老树的画和读过老树的打油诗。感觉他画的人物,身着民国时我爷爷穿过的长袍,喝茶、吃饭、睡觉、钓鱼、闲坐等,不漂亮却挺有特色,颇有丰子恺的画风。倒是更喜欢他的题画诗,有韵味接地气,性情直爽,读来畅快会意,甚至令人为某句叫好。我也喜欢铜钱草,在国内旅游时,喜欢农家饭店茶几上,那盆绿莹莹的铜钱草,我还临摹过老树的铜钱草。只是如今网上信息太多,看看罢了,从没有思考老树是何人。

直到读了杨葵的《老树的江湖》,知道多一点儿老树的其人其事。引发好奇。知这“在家拈针绣花,出门提刀杀人”的老树,文字、书法、绘画和摄影都很有研究。杨葵说:“老树的文、书、画三合为一,是个太难拆分的整体”。我过去只注意了文字和绘画,今后再看老树的作品要注意其中的书法了。

“大家花大半辈子琢磨出来的”,他人是无法花一分钟或瞥一眼就随意评说的。老树的画“在画自己的内心,所以可以清晰感觉到,他醒着,他的目光一直是内外并看的”。老树的文字“快人快语,口无遮拦,得意处长篇大论,愤怒时脱口骂娘,论人事也常有论据不足便下大结论之嫌。老树的书法“无汉无魏无唐,无碑无简无帖,只是貌似孩童般稚拙的字形,内里却又有间架有结构,有笔画有浓淡;等细品时,又化作飘渺云团”。

杨葵的文字令我知老树是厚积薄发,水下冰山。“得力于几点—力量、心智、修养”。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145214099912365900_a580xH.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4148-1024x768.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00016c42b1f8172d445048.jpg

老树无瘿,待我闲时去寻老树的十万字来读,去翻看老树著的《在江湖》。

 

【星星文字原创】老树的两幅画来自网络

【读书】《读书年代》有感(3)

在我的读书年代也有狂热潮,还记得那时借到一本好书的喜悦感。不记得何时起,我已经养成了妈妈要求的一个好习惯,就是看书后写读书笔记。很可惜,这个好习惯我女儿却没有养成。我有几本厚厚的读书笔记,出国后都不知道它们被丢在何方。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3168-1024x723.jpg

我也像安妮一样,从小就舍不得折书角,但是不会像她那样,没有看完的书,就倒扣在那里。我舍不得折书页,又没有那么多书签,我就靠记住书页的号码,而这种方式竟然非常有效。我也像安妮一样几乎抵触在书页上做笔记或乱画。这个习惯一直到我成为一名教师后,我才开始改变,开始在我自己的教科书上作笔记。直到现在,我若看到学生在书上乱画,我心里还是不舒服,但是我已经能很好控制我的这种抵触,我会和声细语地要求学生擦干净乱画的地方,鼓励他们写上需要注释的文字。

我不像安妮那样讨厌书签,我很喜欢书签,书看到哪里,用书签一夹,非常方便。我很喜欢漂亮的书签,至今旅游到一个地方,还会买一套富有当地风景特色的书签,分送给朋友或学生。这儿图书馆总将孩子的图画做成书签,免费提供给大家。我若去图书馆,一定会挑几片好看的书签。

我的父母都爱读书看报,到他们退休离休后,一个最常见的画面就是父母俩并排坐在沙发里,一个捧本书看,一个举着报纸看。那时我就明白,我爱看书的习惯是遗传的:-)。那个读书的年代,相互送礼物,特别是送给孩子的礼物,最多的就是送书了。

我同安妮一样,看书最不喜欢先去看结尾。如同我与好朋友连琏谈起某本书籍时,如果那书是她已经看过的,我会立刻制止她:“不要告诉我故事的结局!” 同安妮一样,我也不喜欢先看目录,只会一张一张往下看。这样的习惯带到成年,我一样不喜欢先知道电影或电视故事的结局。如果知道了,我宁愿放弃继续看下去。

与安妮不一样的是我不喜欢在闹哄哄的场合读书,所以我是不会在车站或地铁上看书的,但不排除在飞机上或火车上看书。

在女儿那里,看到一些书腰和护封均与书籍分家了。其实安妮爱惜书腰是对的,书腰上有关作者的信息很有价值,书腰应当要与书籍放在一起。我发现现在的书籍的护封已经在起书腰的功能了。《读书年代》这本书的护封内页不仅有作者介绍,还有类似广告一样同类书书名。护封底有一段出版社编辑的话。

正是初中、高中、大学到工作那些年里,我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读了大量的书籍。在我有收入后,每月收入的一半都拿来订报订杂志买书,感觉是很理所应当的事。到了可以享受大学里图书馆的良好服务时,我还是继续买书,看着自家书架逐渐拥挤起来而满心自喜。

我得减少看手机的时间,我要找回看书的习惯。虽然视力在变差,每天临睡或早醒,在灯下静静地看几页书,感觉很舒服。我现在可以随意掌握自己的时间,我又开始重新读书和偶尔记点读后感了。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DSC07176-1024x737.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DSC07074-1024x800.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2848-1024x768.jpg

书籍是读书如痴的安妮的生活重心,却不是我的。因为现在的世界,我们每个人每个时期的生活重心都是根据自己所处于的环境和条件不断调整的。感谢安妮的这本书触发我对我的读书年代的回忆。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蝴蝶飞-2.gif

【星星图文原创】

*我以我拍的几张我喜欢的小野花作为这几篇读后感插图,因为我觉得我读过的书,就像这些小紫花一样,星星点点,打开我的窗户,给予我灵感和智慧。

【读书】《读书年代》有感(2)

女儿也喜欢买书看书,这本《读书年代》就是她买的。我已经很久没有买过书了,很久以来我除了工作需要的书要看,很久不看“课外书”了。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3443-725x1024.jpg

我更喜欢这本书原始的模样,不喜欢它的护封。护封的作用一是保护书籍,二是装饰书籍。我感觉精装的词典类图书才需要护封,一般的书加个护封实际是为了提高书的价值。护封给读书带来了不方便,所以往往被很多人随手扔掉。过去的书我很少看到有护封,就是看到了,也会小心翼翼地保护好,等书看完了再装上去。

我的读书年代虽然不像安妮如伐木工砍树那样读书,可少年的我读书的劲头几乎同鱼儿见到水似的那般饥渴。每天晚上,不论多晚躺在被窝里我不用打手电就可放肆地看书,那是我最投入的事。初中时我有个好朋友小磊,她母亲是当地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所以从她家借书很方便。当小磊的妈妈外出一段时间时,我就同小磊一起翻图书馆的窗户进入书库看书。小磊不会或懒洗衣服,我看不过去她的厚衣服泡在水池里,为了答谢朋友经常借书给我,好心的我,会不时帮小磊手洗那些泡了好几天的衣服,那时一般人家都还没有洗衣机。

可惜,我们初中毕业就各分东西,长大后就在一个城市,却再没有交集。我以为今后有的是时间,却还没有来得及与少年的好朋友坐在一起回忆这段日子时,小磊就因心脏病突然走了。

在那个读书年代里,我会非常小心翼翼地爱护借来的书,因为我知道书掉了或破了我就还不了书,那就意味我再借不到书了,所以我甚至将借来的书包上书皮再看。我小时候手就巧,包的书皮非常平整漂亮。每到开学,弟弟的书和小朋友的书都是我来包书皮。

到处借书和换书看是那个时期的流行法,中国的、外国的,各种不同的书籍都看。一本接着一本,随着书中的故事心情跌宕起伏。好看的书,我会连看两遍甚至三遍。记得高中时,有时候头天晚上看的书,第二天会迫不及待地同好友连琏分享读书体会,以至于将数学作业完全丢到脑后。

回忆起来,那时的公共图书馆真的没有为幼年少年的我们服务过,我甚至没有一张图书馆的借书证。到美国后,无论我在哪个城市,我一定会有一张附近图书馆的借书卡。在图书馆里,当我看到儿童或成人可以随意地借阅书籍和在图书馆就有舒适的地方安静地看书,我会为我们小时候和少年时代没有这样的条件而遗憾。

我相信现在国内图书馆的条件会很好。但是,感觉拥有一个图书馆的图书证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几年前,我们试过进北京一家有名望的图书馆,却因为没有身份证而被拒绝进去。当我陪先生回北大参加校庆时,先生想进北大图书馆都需要花不少时间办理手续。先生想寻找他学生时代在校刊或校报上发表的诗文,可惜无从寻找。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从我的母校找到我发表过的多篇文章了?以后有机会试一试。

出国后,为不得不丢弃我积累的大量书籍而难过。环境的变化,接触中文书籍的机会越来越少,没有时间,没有来源。

现在,我书房里一排书架依旧堆满各种各样的书,但是真正可看的书不多。厚厚的计算机英文书籍只能说明我曾经花过很多时间学习和细细地啃过,现在再也不会翻了,却不舍扔掉。书架上很多看过的书,那就像花瓶一样摆样子了。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DSC07076-1024x635.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DSC07085-1024x683.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DSC07077-1024x683.jpg

看书需要时间,时间,永远不够用!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蝴蝶飞-1.gif

【星星图文原创】

【读书】《读书年代》有感(1)

安妮˙弗朗索瓦的《读书年代》放在我床头已经有不短的时间了,忙忙碌碌的我却没有一下子读完它。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3442-780x1024.jpg

有次我在北京南站等高铁时,注意到几乎所有坐在候车大厅长椅上等车的旅客,都在看手机、打电话、聊天、睡觉或静等,只有两位年轻外国女士,她们一人捧本书,专心地读书。

平日乘地铁,我注意到几乎85%的人都在看手机,没有看手机的是在聊天、无所事事或睡觉。偶尔我会看见极个别读报的人,却真的没有像过去那样看到很多捧着书在读的人了。

手机的智能化已经代替很多信息载体。在手机上聊天、听音乐、看图片、看新闻、看书、看电影、订餐、购物、订车、乃至看任何网上有的信息,都可以。

《Bouquiner》法语直译是啃书本,同书的内容更接近些。安妮夫妇是一对超级书迷,典型的的啃书虫。一辈子爱读书爱得如痴如醉。我只能用书痴两个字来形容她。为她感到幸运的是,她的先生同她一样是一个书痴,一对以读书为生活重心的人,不然真的无法生活在一起。

《读书年代》这本书是安妮根据自己五十年因读书引发的感想、心情、事件、和随之产生出各种突发奇想的记录。此书也侧面地反映出读书是巴黎人的一种公共爱好。不知是译者还是出版社编辑还在书衣上用小字注了一句:“只有巴黎会产生这样一本书”。全书没有有趣的故事情节,短小精炼的一篇一篇文字却总获得我的理解,甚至共鸣。她的这本书带我回忆起我的读书年代,她的这本书塞满了我记忆里的片段。

不知道从何时起,躺在床上看书没有人打扰是一个最愉快的时光。我幸运的是从我上中学起,就自己拥有一间屋子。屋子一分为二,内间我住,外间是亲戚或客人来了可住的地方。于是晚上看书,两道门一关,就不担心妈妈可以看到内屋里的灯光而催促我早点儿睡觉了。

我从小就不畏惧大部头书籍,也不拒绝看繁体字。可能因为借书不容易,就是借到一本繁体书,我也照样认真看完它。久而久之,虽然从来没有人教过我繁体字,我认识繁体字的能力同简体字没有差别了。我也不拒绝看从右到左的竖体版书籍。那时,流利地读着发黄的竖体排版的书,感觉自己挺能干的。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DSC07082-1024x683.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G_3165-1024x768.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DSC07079-1024x683.jpg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蝴蝶飞.gif

【星星图文原创】